情绪ABC理论
发布时间:2022年06月01日 浏览:

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半杯水的故事,同样是看到剩下的半杯水,悲观的人会认为“只有半杯水了”,他们会感到沮丧、闷闷不乐,而乐观的人则会认为“还有半杯水”,心情就比较愉快和舒畅。这个故事其实启示着我们,对于同一件事情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,而这些看法则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。这就是情绪ABC理论。

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,其中A是诱发性事件(activating event),B是信念(belief),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和解释,C(consequence)是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。埃利斯认为引发情绪和行为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A的信念B,而不是由这个事件直接引发。

举个例子:

  • 事件A:小张没和我打招呼。

  • 信念B1:他这人怎么这么没礼貌。

  • 结果C1: 感到愤怒,之后跟小张少联系。

  • 信念B2:他可能今天没戴隐形眼镜没有看到我,或者他有其他的事情而分神了。

  • 结果C2:理解小张,主动和他打招呼。

由于个性特征、家庭教育、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人们对遇到的事情会自动地产生一些相对不正确的评价和看法,埃利斯称之为“不合理信念”,正是由于人们常有的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。如果这些不合理信念持续地存在,还会引起情绪障碍

一般认为,不合理信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特征:

一、绝对化要求

人们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,认为某一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,这种信念通常与“必须”“应该”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。比如 “我必须要考到年级前十”,“朋友必须把秘密告诉我”等等。 这种信念不仅无视现实,更会要求外部客观事物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,所以当客观违背主观时,个体就会感到难以适应,陷入情绪困扰之中。

二、过分概括化

以偏概全,非黑即白,习惯以某一件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的整体价值。这种信念常把“有时”、“某些”过分概括化为“总是”、“所有”等,例如:因为没有过英语四级而觉得自己整个人都非常失败。

三、糟糕至极

有的人认为如果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,那将是非常可怕、非常糟糕,甚至会是一场灭顶之灾。 例如:高考失败了,有人觉得一切都完了,觉得世界都要崩塌了。这种信念会无限地放大情绪困扰,陷入恐惧、焦虑、害怕等负面情绪中。

根据情绪ABC理论,当我们想要调整情绪时,可以试着从多方面寻找一件事情的不同解释,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,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。